長拳一般概論


歷史源流
功法特點
名家小傳
  
長拳 歷史源流
  

  長拳泛指遐舉遙擊,進退疾速的徒手攻防技術。相傳長拳乃是由宋太祖趙匡胤所創,所以長拳本來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傳武術的稱呼。後來到明代時,戚繼光著<紀效新書>的拳經有「太祖三十二式長拳」,可見其出名。長拳即根源於此;明代戚繼光、程宗猷都提出過長拳、短拳的概念。一般把查拳、華拳、炮錘等大開大展之武術列入長拳之體系,因其出手、起腿,大都放長擊遠為主,架勢大而開展,特別注重 : 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,的密切配合與表現;演練起來豪邁奔放,優美中又姿勢舒展、動作靈活、節奏分明,充份發揮了「一寸長、一寸強」的特色。



韓門長拳 歷史源流

清末民初時,武術盛行,而本門之韓慶堂宗師即是長拳的高手,經熟各種點,打,摔,拿之功,因韓老師打拳有其個人特色及風格,武功又高,而承當時之前輩尊稱為-韓門,而由韓慶堂老師傳下來之長拳,即稱為韓門長拳 。



功法特色

一、大開大合、放長擊遠

  長拳乃北方拳術,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大開大合,放長擊遠之動作。 而長拳在很多門派被當作入門之訓練,乃是因為其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;無論肩、胯、肘、腕、腰、腿、膝、踝、筋,身體各部位之柔軟度,肌肉之密度,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水準以上,才能把長拳之〝開展〞的味道表現出來。

二、訓練紮實嚴謹

  長拳的基本乃是八式。站樁,是所有武術的基礎,以八式為基礎,定步的姿勢先練至穩定了,方才開始動步。本門有所謂的 〝八打九踢〞,即是在尚未開始練習拳套時 ,把一些重要的動作,拿出來單練。而長拳尤以腿為主,故有八打九踢。之後則一步步進入套路的階段。十路彈腿、連步、少林、功力拳,二路埋伏、一路埋伏、…等等。

三、動作俐落流暢

  練拳不外乎,手眼身法步,而長拳對此的要求特別高。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合一:長拳練到流暢快速,就要開始意識到如何讓整體感覺合一,此即長拳表現的合一特點。拳似流星,眼似閃電,起落翻鑽都表現出整體感,整體合一,乃拳法之大要。 在練習時,應當常常想著長拳的開展,和大開大合,充分發揮其撐長舒展、筋順骨直的特點。演練時有 〝四擊〞、〝八法〞、〝十二型〞的要求。四擊即踢、打、摔、拿。八法是〝拳如流星眼似電,腰如蛇行步賽黏,精要充沛氣宜沉,力要順達功宜純〞;而〝動如濤、靜如嶽,起如高猿、落如鵲,立如雞、站如松,轉如輪,折如弓,輕如葉、動如鐵,緩如鷹,快如風〞乃十二形。



名家小傳

宋太祖 趙匡胤

  宋朝開國君主,涿州人,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。和許多開國君主比較,趙匡胤的身份較為特殊;他是職業軍人出身,武藝高強,精太祖長拳;並且曾習武於少林,以棍棒得天下(少林嘗以棍術聞名),後人便將其所傳的武術 稱為長拳。往後便被稱為「長拳門」,又稱「太祖門」。趙匡胤後來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,掌握兵權,俟機發動陳橋兵變,即帝位,國號宋,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。天下既定,務農興學,慎刑薄斂,與百姓休息,但過度重文輕武、偏重防內,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。在位十六年,廟號太祖。

韓慶堂

  韓慶堂宗師,早年係南京中央國術館第一期第一名畢業,精熟北少林武技及各項點、打、摔、拿功夫。尤以擒拿術著稱於世,因此有人稱他為『千手擒拿』。因為他打的拳已有自己的風格,傳下來的系統便稱『韓門』。韓宗師早年任教於浙江中央警官學校國術教官,抗戰勝利後奉調來台,擔任中央警官學校之技術教官,前後在警界任國術教職約三十餘年。他也是正式將北少林長拳門之武藝引進來台,並大力傳授之宗師,對於當代我國武術之傳承,甚具貢獻。

沈茂惠

  沈茂惠老師,浙江出生,十二歲即踏進浩瀚的武學殿堂。現年七十餘歲。沈老師練就了少林拳,鐵沙掌,擒拿術等多種功夫。而長拳一門,師承韓慶堂宗師;彼時韓老師有五大弟子,人稱韓門五虎,而沈老師即是韓門五虎之首。他跟隨韓老師26年,盡得其藝,尤其擅長擒拿術,並練有一手鐵砂掌,可以劈掌斷石。後來在台灣教授武術,遍及各大校園。人稱十絕老人。許多警政高官,也都向他拜師學藝。沈老師在民國五十五年,應前菲律賓總統馬可仕之邀,擔任侍衛隊武術教練。沈老師輕輕的一指,即可令一名壯漢應聲倒下。民國62年進入中央警官學校,擔任武術教練,前警政署長盧毓鈞,刑事警察局副局長侯友宜,都是他的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