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步螳螂拳-一般概論


歷史源流
功法特點
名家小傳
八步歷史源流
八步功法特點
八步名家小傳
  
歷史源流
  

  螳螂拳創自明末。王朗,山東即墨縣人,自幼好武,在即墨縣山上之一廟宇,拜羽化真人為師。真人見王朗天資聰穎,好武勤練,故將一身武技全盤傳授。傳說王朗學成下山後,路過嵩山少林寺,與和尚交手切磋,但較手不敵,而在樹下苦思破解之法,突然見到螳螂在一樹下,便以樹枝戲之,見其進退有度,閃轉靈活,心有所悟,便將螳螂捕回家中,觀察其動作,而悟出閃 ,轉,騰,挪,黏,粘,貼,靠,勾,摟,採,掛之動作。後又仿猿猴之輕靈步法與之結合,自成一家,稱螳螂拳。

  螳螂拳傳下後,有一建立螳螂拳體系的人物-梁學香。他活動於清朝道光,同治年間;他的門徒姜化龍是清末山東地區的著名拳師,而姜化龍也是最先將螳螂的著名套路"摘要"拳傳授出來的。其遊跡甚廣,門徒眾多,其中亦不乏帶藝從師者,以致於今天有許多不同的螳螂門派,故其後所教授的內容也並非全是姜化龍所傳的了。在台灣,螳螂拳有數個不同的體系:六合螳螂,梅花螳螂,密門螳螂,七星螳螂,以及本門的八步螳螂。



功法特色

  一、八剛十二柔為要旨

簡而言之,螳螂拳之理論,以八剛十二柔為重點。人體強壯力大,剛硬,即為剛。軟者即為柔。而柔又比剛多三分之一。衝撞崩打,棍挑劈軋為八剛。閃轉騰挪,黏粘貼靠,勾摟採掛為十二柔。此八剛十二柔為習螳螂拳之標的,在練習用功時就是要符合這十二個字,即為行功方法。由懂得行功之法,才能知道用勁,而後才能應用。所以螳螂拳即以這八剛十二柔為主。

二、定式為基礎

練拳最重要的是基礎,如同蓋房子的地基,地基若不穩固,則房子無論蓋的如何華麗皆是無用。螳螂拳的基礎在於站八式。以此八個姿勢為基本,八式練好再打拳套,則打出來的拳便是好的架子。八式:騎馬式,蹬山勢,坐虎式,坐盤式,虛式,虎頭式,塌擊式,寒雞式。所謂內五行和外五行,精神意氣力為內五行,手眼身法步為外五行。所以〝步〞是很重要的,而八式即是基礎。站八式時,全身要放鬆,不可犯硬,否則打拳時便無法靈活運用了。



名家小傳

王朗

螳螂拳之創始者。(見歷史源流)

姜化龍

姜化龍先生,生於清朝咸豐三年,師承梁學香〞。梁學香乃建立螳螂拳體系的一位重要人物;崩捕〞,分身八肘〞等早期拳套據說即由梁學香所編。而姜化龍盡得梁學香真傳,在清末民初之際,和許多拳師齊名,讚譽者曰一拳一腳姜化龍〞。此外,姜化龍是最先將 螳螂門鎮門之寶的摘要〞拳傳授出來的。因遊跡甚廣,故門徒眾多。後期和八卦、通臂、形意兩家拳師和三家之長,編創出八步螳螂拳〞。

張詳三

張詳三先生是山東人,生於1900,卒於1982,享年82歲。年幼即從六合螳螂名家 -丁子成先生學習,為其嫡傳弟子。民國25年在青島國術館教授國術,抗戰時任中央政治學校國術教練,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推展國術,並於民國70年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螳螂拳委員會,任主任委員。後與友人籌組台灣國術會,在台教授數千人,分佈各地。精通六合螳螂,七星螳螂,純陽劍,太極劍,對螳螂拳之推廣貢獻甚巨。

張德魁

張德魁先生是密門螳螂在台灣的傳人。張德奎老師乃山東萊陽人,他到了台灣就住台南縣東山,並且長年在鄰近鄉鎮以教拳與醫跌打傷科為生。晚年移居台北市,由其子張福寬奉養,直至九十多歲仙逝。張老師功夫了得,精擒拿分筋截脈法,暗器毒傷藥也精。張德魁老師晚年並不特別教傳武術,反以醫術為主。

衛笑堂

八步螳螂拳在台的傳人。(詳見八步螳螂)


八步歷史源流
  

  民國初年,在煙台有通臂、形意拳師-陳德善,八卦拳師-王中慶,及螳螂拳師 -姜化龍。三位拳師擷取各家之長融合編篡,名為八步螳螂拳。而此新編之螳螂拳,傳給馮環義,再傳由衛笑堂先生,始在台教授流傳。而今傳由左顯富老師。左老師為今在台之八步螳螂門傳人。




八步功法特色

  八步螳螂拳之套路,從小七手開始,接著力劈、小翻車、大翻車,再來就進入摘要拳一至六段,為螳螂精華。而所謂八步螳螂拳之八步,即所謂的拔步、竄步、疊步、入環步、挪步、吞塌步、行步和拖步。有了定步的八式,再加上八步,配上螳螂拳的各種手法:破刀手、勾摟手、鷹雀手、爬山手以及腿法、扁撞腳、穿心腳、閉門腳…等。而基本身形要頂頭,沉肩,垂肘,坐胯,活腕。發勁既有柔亦有剛,講究柔纏,剛發,脆快彈抖,屬長短勁兼備。而發勁時皆由發於腿,彈抖至腰胯,電射至腕臂,使勁力暢達於拳、掌、指。攻擊時如螳螂擋車不畏,勇敢向前,充分表現出通背之勁力鬆活、柔速、靈動、穿透、炸烈及詭變。與形意勁力之渾厚、沉實、剛猛、強勁、無可抵禦、吹枯拉朽、毀天滅地的澎湃威力,以及招式的連環巧妙。再融合各種手法、身法和步法以及各種應敵之要訣,最後再從套路中去體會所謂的八剛及十二柔,即為八步螳螂拳之要。



八步名家小傳

衛笑堂

原名衛延桐,字梓生,清光緒二十八年( 民國前十年,西元1901年 )七月二十三日生於山東省棲霞縣六區荊山鄉東杏山村。平時喜練拳腳,曾經學習地趟拳,對下盤拳腳下過功夫;螳螂拳師承馮環義。民國三十八年,國事變遷,隻身赴韓國,因路見不平,在一次惡鬥中掛了三個韓國小混混,重傷幾十人,爾後得友人幫助復回山東。後轉輾來台,正式在台教授八步螳螂拳。